公司新闻

天然钻石价BOB手机APP格大跌、销量下滑年轻人都去买人工培育钻了?【经纬低调研究】

  曾经推出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这句经典广告语的全球最大钻石商戴比尔斯,在最近一年里,将其主流产品——用于制造婚戒的2-4克拉原钻价格,,仅在今年7月就下跌了15%。不仅是戴比尔斯,整个钻石市场都是一片惨淡。

  这背后的原因,除了经济放缓外,就是人工培育钻石的崛起,接近一个世纪的钻石“神话”,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,越来越多人说钻石只是一个无比成功的营销故事,而不是像黄金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保值品。

  人工培育钻石正在迅猛崛起,它是从工业用的金刚石发展而来。2018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,这一年宝石级培育钻的量产技术得到突破,此后便以更低廉的价格、更环保的生产过程,以及从婚庆市场,走向了更广阔的潮流消费,避开了“血钻”等传统天然钻石的道德问题,似乎成为了一个更现代的选择,在美国攻下了接近50%的钻石市场份额。

  今天这篇研究文章我们来聊一聊钻石,人工培育钻是真钻石吗?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钻石的故事深入人心?钻石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?培育钻更低价、更环保、更符合新消费潮流?会替代天然钻石吗?……Enjoy:

  对,人工培育钻就是真钻石。更通俗的说,可以理解为用冰箱做的冰,和自然形成的冰之间的关系。

 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晶体,天然钻石是在地球几十亿年前不断的地质变化过程中,经过数百万年的高温高压形成,最终通过火山喷发到地球表面,成为能被人类挖掘到的钻石。

  而培育钻石是把这个生长过程人工模拟出来,在实验室或工厂中营造了一个类似于深层地幔的环境,把数百万年的时间压缩为一两周,让钻石迅速生长出来。

  钻石原石下,CVD合成钻石(左)、HPHT合成钻石(中)和天然钻石晶体(右)。CVD 钻石边缘包覆着制造过程中积聚的碳。图片来源:GIA官网

  所以两者的物理、化学属性是完全一样的,并且拥有一致的光学性质,折射率均为 2.42,维氏硬度均为90 GPA,色散等其他物理属性也完全相同;在亮度、光泽、火彩、闪烁等饰品特性方面,也与天然钻石完全相同。我们所说的“假钻石”,主要是指锆石(立方氧化锆)和莫桑石(碳化硅)。

  对于天然钻石的衡量标准:4C(成色、净度、切工、克拉),培育钻都能完全达标,肉眼完全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,一般仪器也很难测出区别。

  官方机构也在为培育钻背书。2018年7月,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对钻石的定义进行了调整,删去了“天然”的定义,将培育钻石纳入钻石类。钻石业界主流的三大评级机构GIA(美国宝石研究院)、IGI(国际宝石学院)和HRD(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),也陆续采用了天然钻石的4C分级标准。

  GIA的实验室制造钻石证书,证书包括完整的4C评估,并附有净度特征标绘图。其中,颜色和净度规格描述采用与 GIA 天然钻石鉴定证书相同的标准,但与天然稀缺性无关。图片来源:GIA

  相比于天然钻石,培育钻石甚至可以做到普遍闪亮,例如由气相沉积法生长出来的培育钻石,均为自然界中仅占2% lla型钻石。宝石学家将钻石分成Ia、Ib、IIa、IIb型,其中IIa型钻石非常纯净稀有,这类钻石通常含有极少量其他元素杂质或者完全不含,更晶莹剔透。比如镶嵌在英国皇家权杖之上的“库里南Ⅰ号”,就是一颗lla型。

  培育钻石的生产方式,主要有两种:高温高压法(HPHT)和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):

  高温高压法(HPHT),是第一代钻石生长技术,完全模拟天然钻石的生长过程,在工厂里重现碳元素层的反应,并将石墨转换成钻石,即石墨粉在超高温高压条件及金属触媒粉催化作用下,发生相变生长出金刚石晶体。

  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),是用含碳气体和氧气混合物,在高温低压条件下,被激发分解出活性碳原子,通过控制沉积生长条件,来促使活性碳原子在基体上沉积交互生长成金刚石晶体。

  两种技术对比来说,HPHT法的主要特点是钻石生长速度快、成本低,但是纯净度稍差,目前中国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技术,贡献了全球95%的产量。CVD法的主要特点是培育周期较长、成本较高、且有副色,但纯净度高,目前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欧美、印度、新加坡等地,中国起步较晚,但技术进步非常快。

  培育钻最初都是用在工业场景,比如用于制造锯切工具和钻进工具,在终端应用于精密机械加工、清洁能源、消费电子等,特别是在芯片生产中,金刚石线锯切割技术就非常重要,也对人造金刚石产生了很大的需求。

  从2013年开始,CVD钻石逐步进入珠宝市场,2016年HTHP法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无色小颗粒培育钻石。直到2018年中国的核心厂商黄河旋风、力量钻石等,突破了3-5克拉培育钻石HPHT生产技术,在2020年前后进入量产,培育钻对钻石市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。

  虽然说培育钻没有材料稀缺性,存在“廉价”的嫌疑,但“人造”、“便宜”不等于“廉价感”,培育钻也可以很高级,比如:

  Jean Dousset的白钻项链。钻石数量:84粒;钻石总重:23.35克拉;价格:4.4万美元;图片来源:Jean Dousset,钻石观察

  在2017年以前,培育钻的零售价差不多还是天然钻的85%,但随着最近5年的技术成熟和量产突破,培育钻的售价下跌得非常厉害,在美国市场现在仅是天然钻的15%-25%。

  但还有没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呢?答案依然是有,因为CVD法生产1克拉培育钻的成本,可能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,HPHT法成本更低。而在零售端,培育钻的售价是以天然钻为价格锚,所以中间的空间依然不小。

  说到底,钻石本质上就是碳,并不像黄金那样是稀有元素,背后最核心的元素就是垄断上游供给+通用性营销。

  纵观钻石历史,全球最大的钻石商戴比尔斯,其二代掌门人恩斯特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,就是减少产量”。在192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钻石需求大跌时,戴比尔斯不仅不降价,反而宣布关闭旗下大批矿场,减少供给,以支撑市场上的钻石价格,三年内世界钻石年产量从2200万克拉骤降到1.4万克拉,成功维持了钻石的高价格。

  但是,这里有一个前提是,当时戴比尔斯控制了全球90%的钻石矿产,是绝对的垄断者。在全球经济逐渐走出大萧条之后,戴比尔斯展开了更加强大的营销攻势,与纽约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合作,开始从文化角度重新包装钻石,向人们灌输“钻石=永恒爱情”这个观念。

  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(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)就是1940年,戴比尔斯重磅推出的广告词。戴比尔斯不仅冠名了许多电影——男女主角终成眷属,且钻戒是唯一的定情信物。并且在一项 1947年的营销计划当中,戴比尔斯还安排讲师前往美国各地的高中,向女学生开展了围绕钻石订婚戒指的专题讲座。到了1951年,钻石已经从一种物质消费,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象征。

  在8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下,戴比尔斯还提出了“两个月原则”,即用两个月工资购买钻石,宣传只有这样才更能在患难中买到永恒。

  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确实是经典且精心设计的广告词,在宣传钻石代表着忠贞不渝爱情的同时,“一颗永流传”非常巧妙的减少了人们在二手市场买钻石的需求,以此来维护高价地位。

  不过,为什么钻石在最近十年来,受到的质疑声越来越多?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戴比尔斯失去了垄断者的地位,加拿大、澳洲、俄罗斯等几个地方,都先后发现了很大的钻石矿,戴比尔斯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,从一开始的95%,到80%,后来跌到了25%。戴比尔斯自己在90年代末期也放弃了对“钻石等于爱情”这个宣传策略。

  不过不管怎么说,天然钻石的主要开采商之间还是形成了价格联盟,集体控制开采量,以保证天然钻石价格不。

  但从2011年至今,整个钻石行业都没有再出现像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这样的通用性营销。戴比尔斯在2003年推出了“举起你的右手”活动,鼓励单身女性为自己购买钻石;2015年推出了“Real is rare,Real is Diamond”(真正的才是稀有的,真正的才是钻石),想强调“天然钻石=真爱”,以此来应对培育钻的势头,但消费者并不买账;2022年,戴比尔斯又推出了新版的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,让钻石不再等于爱情,而是转向一种“大爱”,指的是一种对社会、对他人的承诺。为应对培育钻的冲击,戴比尔斯还在2018年推出了专营培育钻石的子品牌Light box。

  此外,像《血钻》这样的电影,更是向人们揭开了钻石开采背后不道德的一幕,钻石开采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,钻石贸易甚至还加深了当地社区的分裂和冲突。虽然戴比尔斯也加大了投入,以保证开采和售卖的钻石没有“血钻”这样的问题,但同样是真钻石的培育钻,就几乎没有这些问题,甚至有创业公司用空气捕捉下来的二氧化碳,采取CVD法生产培育钻,做到了负碳生产,培育钻似乎更加纯净和可持续。

  2006年的电影《血钻》,以非洲塞拉利昂1999年的内战为背景,讲述了一位由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不法之徒,在非洲从事钻石走私的故事。

  培育钻石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“微笑曲线”,上游(原石制造)和下游(终端零售)利润率偏高,中游(加工打磨)偏低。

  上游主要看中国,而中国看河南。河南拥有全球最大的培育钻石产能,以高温高压法为主,市场上的培育钻石压机保有量约为3000-4000台,拥有自主组装合成压机工艺,形成研发、生产一体化的培育钻石产业集群。

  中游主要看印度,印度约占全球90%以上的钻石加工市场份额。钻石中游加工环节包括毛坯设计、划线、锯石、打边、抛光等,属劳动密集型行业,比较难实现自动化生产,且技术同质化较高。印度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+先发优势,逐渐成为全球最核心的钻石加工国和成品钻出口国,其中印度苏拉特市(Surat)被誉为“世界钻石加工厂”。

  当然,印度更多是加工工厂,而不是消费市场,印度裸钻进口渗透率和出口渗透率几乎相同,大部分钻石进口之后就又出口了。但中游的加工产量,是上游天然钻石开采量、培育钻生产量的“晴雨表”。

  下游看美国和中国。美国和中国是全球第一、第二大钻石消费国,美国的钻石零售额占全球的一半左右,中国在10%左右。根据贝恩咨询2021年的报告,美国的培育钻市场更成熟,几乎占据了全球80%的培育钻市场份额,2021年有8%的渗透率。培育钻在中国则刚刚起步,占全球8%的市场份额,渗透率只有2%左右。

  这大概是整个钻石产业链的情况,美国的钻石市场兴起更早,也更早地改变了消费观念,进入了培育钻时代。中国则是培育钻生产大国,借助工业金刚钻的技术基础,快速突破宝石级培育钻的技术与量产,HPHT法独步全球,CVD法也处于全球前列。在零售端,随着一些新锐品牌的兴起(比如小白光、凯丽希等),也在逐渐迭代。

  天然钻石一度代表了现代婚姻,但在近十年来正逐渐脱钩,女性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也让钻石不再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。一些品牌也在顺应这样的趋势,努力让钻戒和婚姻拉开距离,众多培育钻品牌的广告中,也更喜欢用“自由”“独立”这样的词语,鼓励随时随地想买就买,更顺应现代人的生活观念。

  特别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钻戒并不是保值产品,以前天然钻石的高价需要打造故事来协同,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这样的理念,从钻石的发展史来看,曾经在美国市场成熟后,进入日本市场的过程,就非常符合这一点。

  钻石在美国形成文化垄断地位之后,从60年代开始,戴贝尔斯将钻石消费逐步向欧美之外的国家来推广。最先收获巨大成功的是日本,戴贝尔斯为日本制定了营销策略,主打现代新生活。在当时的广告中,身穿西式服装的日本男性,总是和佩戴着钻石的西方女性一起出现在广告场景中,并且还伴随着艺术品、文化建筑和高档进口汽车。钻石和这种西式的现代生活绑定在了一起,受到了日本年轻人的追捧,求婚仪式也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。这个策略非常正确,很快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,几乎有六成日本女性在结婚中拥有钻石。

  不过钻石发展到今天,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留传”这样的神圣化消费理念已经不太好用了,钻石正走向时尚、自我愉悦、自我情绪表达等等方向,更便宜的培育钻成为日常“悦己”冲动消费的选择。

  最先成熟的美国市场,也最早走出天然钻石精心编制的神话,培育钻的渗透率增长很快,从2021年的6%左右,2022年已经增长到10%以上,美国也占据了全球80%的培育钻消费市场。

  如今在中国,约有六成的钻石消费与婚庆有关,同样地,当年轻人不再相信钻石与爱情的挂钩时,购买意愿和价格都会大打折扣。

  要说未来钻石会怎么发展?市场冲击一定会有,但大概率还会两者共存,如果要打个比方,会有点像手表中的“瑞士手表之于苹果手表”。

  天然钻不会彻底消失,那些品质比较差和中低分数段的天然钻会被彻底替代,留下的是高质量的品牌型选手。例如30分以下、I-J色以下的都会被取代,天然钻只会剩下高品质的部分。

  培育钻会走向轻奢,放弃与婚庆的挂钩,变得更加普及。钻石的普及化不仅仅是某个区域的消费观念问题,而是一种全球共识。万元以下的钻石项链、手环或戒指等等,将是女性悦己型的消费所在。

  而培育钻也大概率不会像天然钻一样,形成那么多颜色、净度的分级,而是生产出来的都是高色、高净的钻石。培育钻目前能做到VS、SI这样的净度,颜色比较容易能做到H色,随着技术进一步提高,可能未来都会是D、E、F 的颜色级别,和VVS这样的净度级别。

  特别在经济寒冬期,人们会更加务实,保值性也会成为买珠宝时的重要考虑。“钻戒出门打三折”会是一种常态,而在二手市场上钻石更会有大幅贬值的可能,比如“2万块买的钻戒打1折都卖不出去”,跌破底价的钻戒比比皆是。

  钻石之所以一直没有像黄金那样,成为大宗商品,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价值虚无缥缈,没有标准化的价值判断也就没有标准化的定价。在培育钻的攻势下,钻石将越来越走向普及,与婚庆脱钩,成为项链、耳环、手链中,大量镶嵌的那颗璀璨的石头。

  BOB手机